俗话说“兔死狐悲,物伤其类”,此话从古至今流传甚广,以至于如今的各种辞典都把“兔死狐悲”这个成语解释为:比喻因同类的灭亡而感到悲伤。但是兔子和狐狸,一个是食草动物,一个是食肉动物,而且兔子是狐狸的口中之食,怎么可以归为同类呢?有人提出过这个疑问,但从来没有人解释清楚过。
要想解释清楚兔子死了狐狸为什么会悲伤,就必须了解古人心目中兔子和狐狸的两种相似习性。
老子的弟子文子所著《文子》一书中说:“飞鸟反乡,兔走归窟,狐死首丘,寒蛰得木,各依其所生也。”“寒蛰”即寒蝉,夏末秋初时在树上鸣叫。在古人看来,飞鸟飞得再远也要还乡,兔子跑得再远也要归窟,狐狸死了头也要朝向出生的山丘,寒蝉鸣于树上,这都是动物的天性。
其中“狐死首丘”被称为狐狸的德行之一。《礼记·檀弓上》载:太公封于营丘,比及五世,皆反葬于周。君子曰:“乐,乐其所自生;礼,不忘其本。”古之人有言曰:“狐死正丘首。仁也。”孔颖达注解说:“所以正首而向丘者,丘是狐窟穴根本之处,虽狼狈而死,意犹向此丘,是有仁恩之心也。”比起老虎、狮子,狐狸虽然是较小的兽类,但对自己藏身的丘窟念念不忘,死的时候,一定要把头朝向丘窟,表示不忘本。后人遂以“狐死首丘”比喻不忘本或对乡土的思念。
正如“狐死首丘”不忘本一样,“兔走归窟”同样表示不忘本。
人心目中兔子和狐狸的相似习性,都是“仁恩之心”的表现。那么,兔子死后再也无法归窟,这一场景会令捕食者狐狸联想起自己死后的“正首而向丘”,使狐狸触景生情,当然也就会“兔死狐悲”了。相应地,狐狸死了的场景也会令兔子触景生情,因此古时还有一个相对应的成语“狐死兔泣”。这是一对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惺惺相惜,虽为天敌,亦足以感怀。
这就是“兔死狐悲”和“狐死兔泣”这两个成语的真正语源,跟同类毫无关系,也绝不是因同类的灭亡而感到悲伤。
作者:徐晖
摘自:《意林》
时间:2024年5月刊
|